2012年9月,她第一次叩开永新县志愿者协会的大门时,或许未曾想到,这份始于善念的选择会绵延成十三年不辍的公益坚守。,她用四千多个日夜的躬身力行,将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精神镌刻成生命的年轮,化作春风细雨,滋养着困境学子、孤寡老人。她以平凡之躯书写大爱篇章,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实践者。她就是周春梅—一永新县志愿者协会大家口中的“春梅姐”。

十三年来,周春梅“一对一”结对帮扶困境学子,每月定期家访、生活辅导和情感陪伴,为困境孩子筑起精神港湾。芦溪乡炎村的李小雁(化名)同学,从小父母离异,跟随患有偶发精神障碍的母亲生活,不仅家境贫寒,生活艰难,更缺乏精神关爱。高桥楼镇龙江村的李小芳(化名)同学,年幼时父母先后因病离世,成了孤儿,而且有肢体残疾,性格内向自卑,几乎不与任何人说话交流,脸上也从未露出笑容。小雁和小芳成了周春梅倾尽全力关心帮扶的对象。她经常购买换季衣物、生活用品,带着爱人和女儿去看望她们;还邀约协会志愿者自费买菜,一起为她们做家宴,陪伴她们度过温暖时光。节假日,她更是把她们接到自己家里,悉心照顾,教她们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,关心她们的身心健康。通过户外活动、心理疏导与家庭聚餐等各种方式陪伴鼓励引导孩子,用细致关怀帮助她们走出自卑阴霾,重塑孩子的阳光自信。李小雁和李小芳每次见到她,都会露出纯真灿烂的笑脸,亲热的叫她“妈妈”:“周妈妈教会我,困苦不是终点,爱才是希望。”
在“银龄关爱”敬老助老活动中,周春梅躬身力行,每月和志愿者去看望散居各乡镇、村的孤寡老人,为老人送去粮、油、棉被等急需物品,为老人洗头洗澡、修剪指甲、打扫卫生,整理家务。每逢传统节日,她组织舞队志愿者走进养老服务中心,用歌舞联欢、游戏互动等陪伴老人欢度佳节,驱散老人的孤独,让被遗忘的角落重现生机。十三年来,她的足迹遍布永新各个乡镇,用行动诠释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深刻寓意。
周春梅深知公益需扎根基层、激活内生力量,让更多的人参加公益活动。周春梅爱好文艺,也是一名广场舞老师,她首先在老家文竹镇大崦村组建广场舞协会,将广场舞队伍转化为移风易俗宣传队,用文艺演出传递文明新风;同时,她在县城数支广场舞团队中,又倾心打造“公益+文体”的志愿服务“永新模式”,通过传帮带培养数十名骨干志愿者,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活动,形成“星火燎原”的公益生态。从银龄关爱到阳光助学,从残障康复到文明劝导,一场又一场的公益活动见证了一名平凡志愿者的无私与热忱。
这位被大家亲切称为“春梅姐”的平凡女性,用十三年坚守将善念化作永恒,累计志愿服务近3000小时,行程逾万公里,带动20000余人次参与公益活动。她不是星辰,却照亮无数寒夜;不是春雨,却滋润万千心田。在红色永新的热土上,这份温暖的力量,正通过她纤弱之躯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,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公益,传递爱与希望。
